铁血西陲:左宗棠抬棺征西纪实

第15章 残烟未散

加入书架
书名:
铁血西陲:左宗棠抬棺征西纪实
作者:
水月星君
本章字数:
5448
更新时间:
2025-07-08

吐鲁番城的城门楼还在冒烟,焦黑的木梁斜插在砖缝里,像只折断的翅膀。王二牛踩着满地弹壳往前走,靴底被发烫的碎石烙得滋滋响。一个维吾尔族老汉从断墙后探出头,手里捧着个裂开的哈密瓜,看到他胸前的湘军徽章,突然跪倒在地,嘴里叽里咕噜说着什么。

“他说感谢咱们赶走了阿古柏的兵。” 赵老栓拄着步枪走过来,他的左臂缠着布条,是攻城时被流弹擦伤的。老汉把哈密瓜往王二牛怀里塞,瓜瓤的甜汁顺着指缝流进袖口,混着伤口的血渍黏在皮肤上。

刘锦棠站在东城门的棱堡上,脚下的阿姆斯特朗炮还冒着青烟。炮管上的英文标识被炮弹碎片刮得模糊不清,炮膛里残留着未燃尽的火药,散发着刺鼻的硫磺味。“将军,清点完了。” 传令兵捧着账册跑来,声音发颤,“此战共歼敌三千余人,咱们…… 咱们伤亡也有八百多。”

风卷着沙尘掠过城头,吹得军旗猎猎作响。刘锦棠望着城南的戈壁,那里还有零星的枪声传来 —— 是溃散的库什骑兵在打冷枪。他想起左宗棠的叮嘱:“破城易,守城难。安抚百姓比追杀残敌更重要。”

“让步兵营分成十队,挨家挨户搜查残敌,但不准惊扰百姓。” 刘锦棠的目光落在街角的清真寺上,绿色的穹顶在硝烟中格外醒目,“告诉弟兄们,宗教场所一律不准擅闯,发现古兰经要妥善保管。”

王二牛跟着小队走进一条狭窄的巷子。两侧的土坯房大多敞着门,地上散落着破旧的地毯和铜壶。一个穿蓝布裙的维吾尔族姑娘缩在墙角,怀里紧紧抱着个婴儿,看到他们进来,突然尖叫着把陶罐砸过来。赵老栓一把将王二牛推开,陶罐在墙上摔得粉碎,里面的馕饼滚了一地。

“别害怕,我们是清军。” 赵老栓捡起块馕饼,用袖子擦了擦递过去,“阿古柏的兵跑了,你们安全了。” 姑娘怯生生地接过馕,突然指着地窖口比划着,嘴里发出 “呜呜” 的声音。

掀开地窖的木板,一股浓重的血腥味扑面而来。里面蜷缩着五个库什骑兵,为首的正是那个在七角井被俘后逃脱的浩罕人。他手里还攥着马刀,看到王二牛的步枪,突然像疯了似的扑上来。王二牛下意识地扣动扳机,子弹从他耳边擦过,打在窖壁的土坯上。

“抓活的!” 赵老栓扑倒那名骑兵,左臂的伤口被扯开,鲜血浸透了布条。五个骑兵很快被捆起来,其中两个还在挣扎,嘴里喊着 “圣战万岁”。王二牛踢了踢地上的鸦片烟枪,这才明白他们为何如此疯狂。

清查残敌的同时,安抚百姓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刘锦棠让人打开阿古柏囤积粮食的仓库,将青稞、小麦分发给断粮的百姓。一个白胡子阿訇捧着粮食跪在地上,用生硬的汉语说:“感谢左大人,感谢天朝大军。”

“左大人还在肃州。” 刘锦棠扶起他,目光扫过围观的人群,“但他说了,新疆的百姓都是大清的子民,朝廷不会忘了你们。” 他让人把从敌军手里缴获的牛羊赶到广场上,当场宰杀分给百姓,滚烫的羊肉在寒风中冒着热气,混着烤馕的麦香飘满全城。

夜幕降临时,城里的枪声渐渐平息。王二牛坐在清真寺的台阶上,啃着赵老栓给的烤羊肉。远处传来阵阵歌声,是维吾尔族百姓在弹着弹布尔唱歌,曲调苍凉又带着一丝轻快。他忽然看到城墙根有个黑影在晃动,立刻端起步枪:“谁在那里?”

黑影僵了一下,缓缓转过身 —— 是那个送哈密瓜的老汉,手里提着个麻袋。他解开麻袋绳,里面滚出十几个子弹壳,还有三枚未爆炸的开花弹。“这些东西会炸伤孩子。” 老汉用手比划着,指缝里还沾着黑火药的残渣。

王二牛的脸突然红了。攻城时他只顾着往前冲,根本没想过这些炮弹碎片会伤到百姓。他接过麻袋,发现老汉的指甲缝里嵌着细小的弹片,显然是在清理战场时被划伤的。

“将军,发现个大粮仓!” 亲兵的喊声打破了宁静。刘锦棠跟着来到城西的货栈,推开厚重的木门,里面堆满了印着英文标识的木箱。打开一看,全是英国产的牛肉罐头和饼干,箱底的生产日期显示是三个月前 —— 显然是英国人最近才送来的补给。

“看来英国人还没死心。” 刘锦棠拿起一罐牛肉,铁皮上的皇冠标识闪着冷光,“把这些罐头分给伤兵,饼干留给巡逻队。告诉弟兄们,英国人给阿古柏送多少,咱们就缴获多少。”

深夜的帅帐里,刘锦棠正在给左宗棠写战报。烛火在砚台里映出晃动的影子,他忽然听到帐外传来争吵声。出去一看,是两个士兵在抢一个银手镯 —— 那是从敌军军官身上缴获的战利品。

“按军规,缴获的财物要统一上交。” 刘锦棠的声音让士兵们立刻松开了手。他捡起手镯,上面刻着细密的花纹,像是个女人的饰物。“明天让翻译官问问百姓,看是谁家的东西。” 他把手镯放进铁盒,“记住,咱们是来收复国土的,不是来抢东西的。”

第二天一早,王二牛带着巡逻队在城外巡逻,发现戈壁上有一串新鲜的马蹄印,朝着托克逊方向延伸。他想起俘虏说过,阿古柏的儿子海古拉带着残部退守托克逊,那里还有上万兵力。

“赵叔,你看这蹄印。” 王二牛蹲下身,“至少有两百匹马,而且跑得很急。”

赵老栓摸了摸马蹄印边缘的沙土:“是连夜跑的,可能是去报信的。” 他望着远处的博格达山,山顶的积雪在阳光下像块巨大的冰镜,“恐怕用不了多久,托克逊的敌军就要来反扑了。”

回到城里,刘锦棠正在组织士兵修补城墙。被炸毁的豁口处,湘军士兵和维吾尔族百姓一起搬运石块,夯土层里还夹杂着未清理干净的弹片。看到王二牛回来,刘锦棠立刻问道:“有什么发现?”

“将军,托克逊方向有动静。” 王二牛把马蹄印的情况汇报了一遍。刘锦棠走到地图前,用手指在吐鲁番和托克逊之间画了条线 —— 两地相距一百二十里,中间是开阔的戈壁,无险可守。

“看来得主动出击了。” 刘锦棠的手指重重地敲在托克逊的位置,“等他们反扑过来,咱们会更被动。” 他对传令兵说,“让神枪手营和骑兵营做好准备,三天后出发,去会会海古拉。”

消息传开,湘军将士们群情激昂。王二牛把那枚从老汉手里接过的开花弹擦得锃亮,放在贴身的口袋里。赵老栓则在打磨他的马刀,刀锋在阳光下闪着寒光,映出他脸上的伤疤。

城头上,刘锦棠望着正在升起的炊烟。吐鲁番城渐渐恢复了生气,市集上开始有商贩摆摊,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打闹,仿佛昨夜的战火从未发生。但他知道,残烟之下,新的风暴正在酝酿。海古拉的残部、英国人的野心、还有远处虎视眈眈的沙俄,都在等着给他们致命一击。

“将军,左大人的电报!” 传令兵举着电报跑来,红绸包裹的电文在风中飘动。刘锦棠接过一看,上面只有八个字:“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他把电报揣进怀里,转身对正在修补城墙的士兵们喊道:“加把劲!把城墙修得再结实些,咱们不仅要守住吐鲁番,还要把整个新疆都收回来!”

喊声在吐鲁番城的上空回荡,惊飞了檐角的鸽子。它们盘旋着掠过硝烟未散的城头,朝着东方飞去,那里是肃州的方向,是左宗棠所在的地方,也是无数期盼着胜利的目光汇聚的地方。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