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我爹,我造朱元璋的反

第40章 发展畜牧业 赐婚朱标

加入书架
书名:
朱元璋是我爹,我造朱元璋的反
作者:
zhu事顺利
本章字数:
9480
更新时间:
2025-05-15

朱大方站在应天皇宫的城楼上,望着北方新纳入版图的广袤土地,心中涌起无限豪情。消灭残元势力,拓展大明疆土,只是他宏大蓝图中的一步。如今,这片北方大地草原广袤、水草丰美,朱大方决定大力发展畜牧业,让全国百姓都能获得充足的肉食,进一步提升大明百姓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力。

朱大方深知,发展畜牧业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精心规划与筹备。他立即召集朝中户部、工部、兵部等各部大臣,齐聚朝堂,共商大计。

朱大方端坐在龙椅之上,神情庄重地说道:“诸位爱卿,如今北方新土纳入版图,草原辽阔,正适合发展畜牧业。朕欲让全国百姓皆能食有肉,安居乐业,诸位可有良策?”

户部尚书率先出列,躬身说道:“陛下,发展畜牧业,需先统计北方草场面积、水源分布,以便合理规划牧场规模。同时,需筹备充足资金,用于购买牲畜、建造畜舍等。”

工部尚书紧接着说道:“陛下,臣以为应即刻组织工匠,打造各类畜牧所需工具,如栅栏、挤奶器等。且要修建道路,方便牲畜及畜产品的运输。”

兵部尚书也上前奏道:“陛下,北方虽己平定,但仍需驻军守护,确保畜牧业发展不受侵扰。此外,可挑选部分士兵,加以畜牧知识培训,协助牧民管理牧场。”

朱大方听后,频频点头,说道:“诸位爱卿所言极是。此事就由户部牵头,各部门协同合作。务必在最短时间内,让北方畜牧业初具规模。”

随后,朱大方下旨,任命素有才能的李贤为北方畜牧都督,全权负责畜牧业发展事宜。李贤领命后,深感责任重大,立刻着手展开工作。

李贤抵达北方后,迅速展开实地考察。他带领着由户部、工部官员及畜牧专家组成的团队,踏遍北方草原,详细记录草场、水源等情况。

经过一番艰苦的调研,李贤心中有了初步规划。他将北方草原划分成多个大型牧场,每个牧场根据地形、水源等条件,确定养殖牲畜的种类和数量。同时,组织工匠们在牧场周边建造坚固的畜舍,以防野兽侵袭。

购买牲畜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李贤派人前往各地,采购优质的牛羊马匹。为了确保牲畜品质,他还专门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兽医,对采购的牲畜进行严格检验。

在牧场建设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草原上时常狂风肆虐,刚搭建好的畜舍有时会被大风掀翻;部分地区水源不足,需要开凿水井;而且,当地一些牧民对新的养殖方式心存疑虑,不愿配合。

面对这些困难,李贤没有退缩。他组织工匠改进畜舍的建造工艺,增加其抗风能力;派遣工部的水利专家寻找水源,指导开凿水井;同时,亲自深入牧民之中,耐心向他们讲解新养殖方式的好处,还承诺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技术支持。经过一番努力,牧民们逐渐打消了疑虑,开始积极参与到畜牧业发展中来。

为了提高畜牧业的产量和质量,朱大方从系统商城中兑换了一批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资料,派人火速送往北方。这些资料涵盖了牲畜的科学饲养、疾病防治、品种改良等多个方面。

李贤组织当地的畜牧专家和有经验的牧民,共同学习这些先进技术。在饲养方面,他们按照资料中的方法,根据不同牲畜的生长阶段,配制营养均衡的饲料,提高牲畜的生长速度。

疾病防治上,兽医们根据资料中的防疫方法,提前为牲畜接种疫苗,定期对畜舍进行消毒。一旦发现牲畜生病,能够迅速准确地诊断并治疗。

品种改良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引进优良品种,与本地牲畜进行杂交,培育出了适应北方环境、生长快、肉质好的新品种。

在养殖方式上,李贤还引入了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理念。他建立了养殖示范基地,让牧民们实地参观学习。示范基地中,牲畜的养殖、管理、防疫等环节都井井有条,牧民们看到后,纷纷效仿。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畜牧业逐渐步入正轨。广袤的草原上,牛羊成群,马匹奔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各个牧场的牲畜数量不断增加,肉类、奶类等畜产品也日益丰富。

为了让这些畜产品能够快速、新鲜地运往全国各地,朱大方下旨,加快北方道路的修建。工部组织大量工匠,日夜赶工。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在草原上延伸开来,连接起各个牧场与内地。

同时,朱大方还鼓励商人参与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他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减免商税、提供贷款等,吸引了众多商人投身其中。这些商人组织起庞大的运输队伍,用马车、牛车将畜产品运往大明各地的市场。

在运输过程中,为了保证畜产品的新鲜度,李贤还组织研发了一些简易的保鲜方法。比如,将肉类用盐腌制后,放入特制的木箱中,再填充冰块;奶类则装入密封的皮囊中,放在阴凉处。这些方法有效地延长了畜产品的保鲜时间。

不久后,大明各地的市场上,摆满了来自北方牧场的新鲜畜产品。百姓们的餐桌上,出现了更多的肉类菜肴。以往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经常享用的肉食,如今普通百姓也能轻松购买。

城中的酒楼饭馆,纷纷推出以北方牛羊肉为食材的特色菜肴,引得食客们纷纷前来品尝。烤羊肉的香味弥漫在大街小巷,涮羊肉的铜锅热气腾腾,百姓们大快朵颐,欢声笑语回荡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乡村里,家家户户也能时不时地吃上一顿丰盛的肉食。孩子们围坐在饭桌旁,开心地啃着肉骨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人们感慨地说:“这辈子没想到还能天天吃上肉,多亏了陛下的好政策啊!”

畜牧业的发展,不仅让百姓们的生活更加富足,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皮革制造业、奶制品加工业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大明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北方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大明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而朱大方,站在应天的皇宫中,看着大明因他的决策而日益兴盛,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同时也在思考着大明的下一个发展方向。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为民一年的腊月己然来临,整个应天城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的年节氛围之中。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红彤彤的灯笼随风摇曳,映照得行人的脸庞也染上了一层喜色。百姓们穿梭于集市之间,忙着采买年货,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回荡。皇宫之内,亦是一片忙碌之景,宫女太监们脚步匆匆,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庆典精心筹备着。

这一日,晴空万里,冬日的暖阳慷慨地倾洒在乾清宫的每一寸角落。太上皇朱元璋身着一袭深色锦袍,端坐在龙椅之上,虽己退位,但那股与生俱来的威严依旧不怒自威,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皇家未来的殷切期许。马太后在旁侧的贵妃榻上安然落座,神态慈祥而温和,手中的佛珠有节奏地转动着。皇帝朱大方恭敬地立于一侧,身姿挺拔,脸上带着谦逊而温和的笑容。

太上皇朱元璋率先打破了殿内的宁静,他的声音沉稳且有力:“大方,如今大明在你的治理之下,国势蒸蒸日上。北方畜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百姓生活日益富足,朕深感欣慰。然而,有一事朕一首挂在心头。”

朱大方赶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父皇请讲,儿臣定当洗耳恭听。”

朱元璋微微颔首,眼中满是慈爱与关怀:“标儿如今身为为民银行行长,为大明的经济发展可谓是殚精竭虑,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年纪也不小了,也该成家立业,朕寻思着为他指一门亲事,你意下如何?”

朱大方听闻,心中瞬间领会了父皇的意图,连忙说道:“父皇此举实在是高瞻远瞩,二弟为大明鞠躬尽瘁,确实应当有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在旁辅佐。不知父皇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

这时,马太后面带微笑,缓缓接过话茬:“我们思来想去,常遇春将军的女儿倒是个绝佳的选择。常家世代忠肝义胆,为大明江山披荆斩棘,立下赫赫战功。那姑娘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想必是知书达理、端庄大方之人,与标儿定能琴瑟和鸣,携手同行。”

朱大方眼前一亮,不禁点头称赞道:“母后所言极是,常家姑娘的美名儿臣也早有耳闻。若二弟能与她喜结连理,那可真是天作之合。这不仅能让二弟的生活幸福美满,还能进一步增进皇家与常家的深厚情谊,稳固我大明的江山社稷。”

朱元璋满意地看着朱大方,说道:“既然你也认同,那此事就这么定了。今日便宣标儿进宫,告知他这桩喜事。”

朱大方领命,即刻吩咐身旁的太监去传朱标。不多时,朱标迈着稳健的步伐,匆匆踏入乾清宫。他身着一袭华丽的蟒袍,神色间带着几分疑惑与恭敬。一进殿门,朱标赶忙跪地行礼,声音洪亮而清晰:“儿臣拜见父皇母后皇兄,愿父皇母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皇兄圣体康泰,万事顺遂。”

朱元璋看着朱标,眼中满是疼爱之情:“标儿,平身吧。今日唤你前来,是要告诉你一桩大喜事。”

朱标起身,一脸好奇地站在一旁:“父皇母后,不知是何等喜事?”

马太后微笑着向朱标招了招手,朱标赶忙快步走到马太后身边。马太后轻轻拉住朱标的手,眼神中充满了慈爱:“标儿,你父皇和大哥商议着,要给你定下一门亲事。常遇春将军的女儿,你觉得如何?”

朱标听闻,心中先是一惊,随后惊喜与羞涩之情涌上心头,他赶忙再次躬身行礼:“父皇母后厚爱,儿臣感激涕零。常家姑娘德才兼备,能与她结为夫妻,实乃儿臣几世修来的福分。”

朱元璋朗声大笑道:“好!既然你也满意,年后便挑选一个良辰吉日,为你们举办大婚。大方,这筹备大婚的重任,你可要多费些心思。”

朱大方恭敬地说道:“父皇放心,儿臣定会全力以赴,精心筹备,务必让二弟的大婚办得隆重盛大,尽显我大明皇家的威严与荣耀,为我朝增添一番喜庆祥和之气。”

朱标感激地看向朱大方:“多谢父皇母后的成全,也多谢大哥的费心。儿臣日后定与王妃相濡以沫,为皇家开枝散叶,为大明的繁荣昌盛竭尽所能。”

随后,朱大方与太上皇朱元璋、马太后一同商议了诸多婚礼的细节,从婚礼的规模、仪式的流程,到宾客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众人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融洽。

这边商议完毕,朱大方即刻责令礼部着手操办相关事宜。礼部官员们接到命令后,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之中,开始精心制定详细周全的婚礼计划。

与此同时,前往常府宣旨赐婚的使者也己踏上行程。常府内,常遇春正在书房中处理事务,忽闻圣旨到,他赶忙率领全家老小,身着庄重的礼服,匆匆出门跪地接旨。

使者展开明黄色的圣旨,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有一字并肩王朱标,才德兼备,为国立功。常遇春将军之女,温婉贤淑,秀外慧中。朕心甚悦,特赐二人结为夫妻,成就百年之好。望尔等两家,恪守本分,共辅皇室,同兴大明。钦此!”

常遇春又惊又喜,赶忙伏地磕头谢恩:“臣常遇春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常夫人在一旁激动得热泪盈眶,常家上下瞬间沉浸在一片喜悦的氛围之中。常遇春起身,将使者恭迎进府中,设宴热情款待。

待使者离去后,常遇春转身对常夫人说道:“夫人,女儿能成为王妃,这是皇家对咱们常家的无上恩宠。咱们一定要好好教导女儿,让她谨守本分,侍奉好公婆,与王爷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常夫人连连点头,说道:“老爷放心,我定会用心教导女儿。咱们女儿向来乖巧懂事,定不会让咱们失望的。”

常家即刻忙碌起来,全家上下齐心协力,为女儿的大婚做着全方位的准备。常家女儿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既羞涩又欢喜。她深知,自己即将肩负起王妃的重任,要与朱标携手共同走过未来的人生旅程。

而在皇宫中,朱大方正在与礼部官员们仔细商讨婚礼的各项细节。他神情严肃且认真地说道:“此次婚礼,务必做到尽善尽美,无可挑剔。从婚礼的布置到宾客的接待,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丝毫差错。要让天下百姓都能感受到我大明皇家的尊贵威严与喜庆氛围。”

礼部尚书赶忙躬身应道:“陛下放心,臣等定当全力以赴,精心筹备,确保婚礼圆满顺利地举行。”

朱大方接着说道:“还有,婚礼的喜宴一定要准备得丰盛至极,尤其是北方牧场新近送来的牛羊肉,一定要让宾客们尽情品尝到我大明畜牧业蓬勃发展的丰硕成果。”

礼部尚书点头称是:“陛下圣明,臣定会妥善安排,不负陛下所托。”

随着各项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有序推进,整个应天城都沉浸在愈发浓郁的喜庆氛围之中。百姓们纷纷传颂着朱标即将大婚的喜讯,对这场备受瞩目的皇家婚礼充满了期待。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