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逆袭:桃源村开挂记

第38章 参观学习

加入书架
书名:
灵泉逆袭:桃源村开挂记
作者:
养帆起航
本章字数:
5110
更新时间:
2025-07-08

张阳站在村委会门口,望着散去的人群,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老张那句“古井”的话虽然被李大叔压下去了,但张阳知道,这事儿迟早得有个说法。

他刚准备回屋整理一下加工厂的资料,王婶就凑了过来:“你打算怎么处理?”

“啥怎么处理?”张阳装傻。

“别装了,你那点小心思我还不知道?”王婶翻了个白眼,“老张不是那种会轻易罢休的人。”

张阳叹了口气:“我知道。所以我想了个办法。”

“啥办法?”

“带他们去看看。”

王婶一愣:“看啥?”

“其他村的成功案例。”张阳眼神坚定,“光靠嘴说没用,得让他们亲眼看到、亲身体验到,才知道我们这条路是对的。”

王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嗯……有道理。不过你能请动人家吗?”

“我认识几个做乡村产业的朋友,之前聊过几次,应该没问题。”张阳笑了笑,“再说了,咱们桃源村现在可不比以前了,多少人想来取经呢。”

王婶噗嗤一笑:“哟,你还真把自己当个专家了?”

“不当专家也得当啊,不然这帮‘保守派’天天拿祖宗说事,我都快成反面教材了。”

两人正说着,李大叔走了过来:“听说你要组织村民出去参观学习?”

“是啊叔,我觉得只有让他们亲眼看看,才能打消顾虑。”

李大叔点点头:“这个主意不错。不过得安排好时间,不能影响农活。”

“放心吧,我己经和几个村子联系好了,下周出发,行程三天。”

“行,那你尽快把名单定下来,我这边帮你协调。”

张阳应了一声,转身回屋开始准备行程安排。他一边整理资料一边想着:这次参观,不仅要让大家看到成功案例,还得让他们看到环保加工的实际运作方式,尤其是那些既能保留传统手艺,又能提升附加值的例子。

几天后,一辆大巴车停在了村口,村民们陆续上车,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哎哟,我还从来没出过远门参观学习呢!”

“可不是嘛,平时都在地里干活,这回倒是成了‘考察团’。”

“听说要去三个村?”

“对,一个主打果蔬深加工,一个搞生态养殖,还有一个是手工艺文创。”

赵大娘坐在车上,手里还拿着她做的腊肉干:“你们说,咱这手艺能跟人家比吗?”

“比不了才正常,关键是我们要学他们的思路。”张阳笑着说。

车子缓缓驶出村口,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带着几分期待,也带着几分不安。

第一站是个叫“青山村”的地方,这里以果蔬深加工闻名。一下车,大家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干净整洁的厂房、现代化的设备、还有包装精美的果酱、果汁、蜜饯等产品。

“哇,这也太专业了吧!”王婶瞪大了眼睛。

“可不是嘛,咱们家做的果酱都是土灶熬的,人家这是流水线生产。”赵大娘感叹道。

张阳带着大家走进车间,负责人热情接待:“欢迎来到青山村农产品加工厂,这是我们最新引进的低温杀菌生产线,既能保留水果原有的风味,又能延长保质期。”

“听着就高级。”老张难得没抬杠,反而认真听着。

“而且我们所有的废水都会经过三级过滤处理,不会污染环境。”负责人补充道。

“诶,这不是和你说的一样嘛!”王婶立刻抓住机会怼老张。

老张尴尬地笑了笑:“咳咳……我是说,万一……万一他们不按规矩来呢?”

负责人笑着摇头:“我们每季度都有环保部门来检查,不合格就得停产整改。”

参观完后,大家坐在一起吃饭,桌上摆着青山村自己生产的果酱和果汁。

“味道真不错。”赵大娘尝了一口,“要是我们也能做出这样的品质,肯定卖得更贵。”

“其实也不难。”张阳趁机说道,“只要我们选好原料,控制好流程,完全可以做到。”

饭后,有人偷偷问张阳:“你们那个灵泉……是不是也用在这儿了?”

张阳心里一紧,表面却轻松一笑:“哪有什么灵泉,就是普通水,只是水质好而己。”

那人点点头,没再多问。

第二天,一行人又去了第二个村——绿溪村,这里以生态养殖为主,主打有机土鸡和黑猪。

“哇,这些鸡养得真肥!”王婶看着一只只精神抖擞的土鸡,忍不住伸手摸了摸。

“可不是嘛,人家喂的都是天然饲料,连水都是山泉水。”张阳解释道。

“那成本得多高啊?”赵大爷皱眉。

“但他们价格也高啊。”张阳指着价目表,“一只鸡能卖三百多,一头猪能卖上千,利润空间比普通养殖高出不少。”

“难怪人家日子过得红火。”赵大爷点点头。

参观完养殖场后,大家还品尝了当地的特色菜——炭烤黑猪肉、鸡汤炖山珍,每一口都鲜香西溢。

“这味道,比我老家过年杀猪的味道还要香!”王婶吃得满嘴油光。

“那是自然,人家讲究的就是原生态。”张阳笑着说。

最后一天,他们来到了第三站——云岭村,这里以手工艺文创为主,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竹编、刺绣、陶艺等传统手艺。

“哇,这手工太精致了!”赵大娘看得两眼放光,“比我年轻时候做得还好。”

“他们不仅做工艺品,还开发了文创周边,比如茶具、香囊、钥匙扣,甚至还有联名款T恤。”张阳指着一家店铺里的商品介绍道。

“这也能赚钱?”老张一脸怀疑。

“当然能。”店主笑呵呵地说,“我们和一些品牌合作,销量还不错。”

“那你们是怎么保证质量的?”赵大爷问道。

“我们有专门的培训课程,还会定期评比,优秀的作品可以参加展会。”店主回答。

“这不就跟咱们村一样嘛。”王婶兴奋地说,“咱们也有自己的特产,只要包装得好,肯定也能卖出去。”

参观结束后,大家坐在回程的大巴车上,气氛明显轻松了不少。

“说实话,我以前还真有点担心。”赵大爷开口道,“怕你搞什么‘工业化’破坏咱们的传统。”

“我也一样。”王婶点头,“但现在看来,咱们可以既保留传统,又能发展经济。”

“关键是方法。”张阳笑着说,“我们要做的是升级,不是取代。”

“那加工厂的事……”赵大爷欲言又止。

“那就按计划来。”张阳点头,“先小规模试运行,等大家都适应了,再慢慢扩大。”

老张突然开口:“那个……关于你家的井……”

张阳心头一紧,但面上依旧淡定:“咋了?”

“我回去想了想,那天晚上可能真是我看错了。”老张挠了挠头,“反正也没证据,就当我没说过。”

张阳松了口气:“没事,理解理解。”

夕阳透过车窗洒进来,映照在每个人脸上,仿佛为这段旅程画上了一个温暖的句号。

车子缓缓驶入村口,熟悉的田野气息扑面而来。

张阳望着这片土地,心中默默发誓:一定要让桃源村变得更好。

而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