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御花园温馨的氛围过后,皇宫的日子依旧有条不紊地推进着,新作物推广与军队改革的成果也在各地逐步显现。然而,后宫之中,太后因思念远在北平的第五子朱棣,心中满是牵挂,终于忍不住找朱大方商量。
这一日,朱大方正在御书房审阅各地送来的关于新作物种植和军队训练情况的奏折,太监前来通传,说是太后有请。朱大方不敢耽搁,赶忙前往太后寝宫。
踏入寝宫,朱大方见太后正坐在榻上,神情略显憔悴,眼中满是思念之色。朱大方赶忙上前请安:“母后,唤儿臣前来,所为何事?”
太后拉过朱大方的手,轻声说道:“大方啊,母后近来思念棣儿,他远在北平,也不知过得可好。你看,能否让他回京一叙,也好解解母后的相思之苦。”
朱大方看着太后满脸的愁容,心中一阵心疼,毫不犹豫地说道:“母后放心,儿臣这就下旨,宣五弟回京。”太后听了,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儿孝顺,如此甚好。”
朱大方回到御书房后,当即拟好诏书,派快马送往北平。
处理完此事,朱大方坐在龙椅上,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朱棣。作为熟知历史走向的穿越者,他自然知晓朱棣与姚广孝之间那段“送白帽子”的故事。姚广孝此人,智谋超群,野心勃勃,若是任由他与朱棣相遇,日后必将生出许多变故。此时的姚广孝,应该还在妙智庵修行。朱大方心中一凛,暗暗思忖,绝不能让这段历史重演,必须提前将姚广孝控制住。
主意己定,朱大方立刻招来御林军统领,严肃地说道:“朕命你即刻挑选一千名精锐御林军,前往妙智庵,务必将在那里修行的姚广孝带回京城,不得有误!”
御林军统领领命而去,迅速点齐一千御林军,马不停蹄地朝着妙智庵进发。
妙智庵位于一处清幽的山林之中,平日里香烟袅袅,静谧祥和。姚广孝正在庵中禅房内研读佛经,忽听得庵外一阵嘈杂,马蹄声、呼喝声打破了往日的宁静。
姚广孝心中诧异,起身走出禅房查看。只见庵门处,一千御林军如黑色的潮水般将妙智庵团团围住,领头的御林军将领一脸威严,大声喝道:“奉陛下旨意,捉拿姚广孝!”
姚广孝心中一惊,但很快便镇定下来,他双手合十,缓缓说道:“阿弥陀佛,不知贫僧犯了何罪,陛下要派人捉拿?”
御林军将领可不管这些,一挥手,示意士兵上前。姚广孝并未反抗,任由御林军将他带出妙智庵,押解回京。
在押解途中,姚广孝心中暗自揣测,自己不过是个修行之人,向来低调,究竟是何事引得当今陛下如此兴师动众。他心中虽疑惑重重,但表面上却依旧镇定自若,闭目养神,一言不发。
与此同时,朱棣在北平接到了朱大方的诏书。他看着手中的诏书,心中一阵诧异。这阵子朝廷发布土地收归国有以及推广高产作物等政策,自己都是不打折扣地执行,北平在自己的治理下也是井井有条,并未有何差错,兄长突然宣自己回京,所为何事?但君命不可违,朱棣迅速安排好北平的事务,带着亲随,快马加鞭地朝着京城赶来。
而在京城,朱大方一边等待着姚广孝和朱棣的到来,一边继续关注着新作物推广和军队改革的进展。新作物种植虽然总体顺利,但在一些偏远地区,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百姓对新作物的后期管理缺乏经验,导致作物生长出现异常;还有些地方因为地势复杂,灌溉设施难以完善,影响了作物的产量。朱大方召集相关官员,共同商讨解决办法,他下令从种植经验丰富的地区抽调技术人员,前往偏远地区进行指导,同时加大对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务必确保新作物能够茁壮成长。
在军队改革方面,虽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推行让军队风貌有了很大改观,但也有一些将领对新的训练方式和理念存在抵触情绪。朱大方深知,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为了大明军队的未来,他绝不能退缩。他亲自召见这些将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他们阐述军队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承诺会在改革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合理诉求。
在朱大方紧锣密鼓地处理各种事务之时,御林军终于将姚广孝押解回了京城。朱大方得知消息后,立刻下令将姚广孝带到偏殿,他要亲自会一会这个历史上搅动风云的人物。
姚广孝被带到偏殿,他抬头望去,只见朱大方身着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地看着自己。姚广孝心中一紧,但依旧不卑不亢地行了一礼:“贫僧姚广孝,见过陛下。”
朱大方看着姚广孝,心中暗暗打量,此人虽身着僧袍,却隐隐透着一股不凡的气质,难怪能在历史上掀起那般大的风浪。朱大方开门见山地问道:“姚广孝,朕问你,你是不是打算送给朱棣一顶白帽子?”
姚广孝心中猛地一震,如同被重锤击中。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心中尚未付诸行动的隐秘想法,竟然被眼前这位帝王一语道破。刹那间,冷汗从他的额头渗出,但多年的修行让他迅速稳住心神,脸上依旧保持着平静。
姚广孝缓缓跪地,说道:“陛下明鉴,贫僧虽有此念头,但尚未与燕王提及,不知陛下从何得知?”他心中充满疑惑,此事极为隐秘,究竟是何处走漏了风声?
朱大方看着姚广孝,冷冷一笑,说道:“你无需知晓朕是如何得知的。朕只问你,你为何会有此想法?”
姚广孝心中快速思索,深知此时若不如实回答,恐怕性命难保。他沉吟片刻,说道:“陛下,贫僧久闻燕王殿下英武不凡,心怀大志,实乃人中龙凤。贫僧心中想着,若能助燕王成就一番大业,也不枉此生所学。只是此念刚刚萌生,尚未有任何举动。”
朱大方微微皱眉,说道:“你这想法,实乃大逆不道。我大明江山,在父皇与朕的治理下,蒸蒸日上,你却妄图挑起事端,扰乱朝纲。”
姚广孝赶忙磕头,说道:“陛下息怒,贫僧一时糊涂,犯下大错。如今陛下洞察一切,贫僧愿改过自新,从此一心向陛下,绝不再有二心。”
朱大方心中思索,姚广孝这样的人,智谋过人,若能为己所用,或许能为大明带来益处;若不能妥善处置,必将成为隐患。他看着姚广孝,缓缓说道:“你既愿改过,朕便给你一个机会。但你需时刻谨记,若再有任何不轨之心,朕定不轻饶。”
姚广孝心中一喜,赶忙说道:“陛下宽宏大量,贫僧定当感恩戴德,以死报答陛下的恩情。”
就在此时,太监前来通传,说是朱棣己到京城,正在宫外等候召见。朱大方心中一动,他决定让朱棣也参与到这场谈话中来。他要看看,这两人在自己面前,会有怎样的表现。于是,他下令宣朱棣进宫。
朱棣大步走进偏殿,见到朱大方后,赶忙行礼:“臣弟朱棣,见过皇兄。”
朱大方看着朱棣,说道:“五弟,你来得正好。朕今日召你回京,一是母后思念你,二是有件事要你一同参详。”朱棣心中疑惑,但还是恭敬地说道:“但凭皇兄吩咐。”
朱大方指了指跪在地上的姚广孝,对朱棣说道:“五弟,此人便是姚广孝,你可认识?”
朱棣看着姚广孝,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觉,仿佛此人与自己有着某种深远的渊源,但他确定自己此前并未见过姚广孝。朱棣如实答道:“臣弟此前并未与姚大师谋面,但不知为何,见姚大师第一眼,便觉隐隐与他甚是有缘。”
朱大方看着朱棣和姚广孝,缓缓说道:“今日朕将你们二人聚于此,是希望你们能为大明的江山社稷贡献力量。姚广孝,朕再问你一次,你可愿真心为朕效力?”
姚广孝看了一眼朱棣,又看了看朱大方,心中明白,自己如今己没有退路。他重重地磕了一个头,说道:“贫僧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朱棣心中虽对朱大方的举动有些疑惑,但他深知皇兄的手段和谋略,也赶忙说道:“皇兄此举英明,臣弟也愿为皇兄分忧。”
朱大方看着两人,满意地点了点头。但他心中清楚,要真正让这两人为自己所用,还需好好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