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农社”的牌子,如同在杏林村沉寂的土地上投下了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迅速生根发芽,并以惊人的速度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苏清颜深知,合作社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一个响亮的名称和一纸章程,更在于实实在在的运作和社员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
合作社成立后的第一项重要举措,便是为即将来临的春耕,进行统一的优质种苗和农资采购。这在以往,是各家各户最头疼的事情。
他们往往因为购买量少,信息闭塞,不仅难以买到真正的好种好肥,还时常被镇上的商家层层盘剥,花了冤枉钱不说,耽误了农时更是损失惨重。但现在,有了“杏林农社”,情况便大不相同。
苏清颜凭借着之前与福记酒楼钱掌柜和百草堂老先生建立的良好关系,以及她那过人的口才和谈判技巧,开始为农社寻求更上游、更可靠的供应商。钱掌柜为人活络,听闻苏清颜要大批量采购粮种菜籽,便主动牵线搭桥,介绍了一位在府城颇有实力的粮商给她认识。
那位粮商见苏清颜年纪轻轻,却谈吐不凡,对各种种子的特性了如指掌,又兼有钱掌柜的信誉担保,便也乐于与“杏林农社”建立合作,不仅提供了品类齐全的优质种子,还在价格上给予了相当大的优惠。
至于肥料,苏清颜则主要依靠农社内部的力量。她将沤制优质有机肥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所有社员,并组织大家利用冬闲时间,收集牲畜粪便、枯枝落叶、河塘淤泥等废弃物,大规模地进行堆肥和沤肥。
一时间,杏林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沤肥景象,那股特殊的“田园气息”虽然浓烈,却也预示着来年土地的肥沃与丰饶。而一些必需的、农社自身难以生产的农资,如少量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石灰,或者一些特殊的药材种苗,苏清颜也会通过百草堂等渠道,进行统一采购,确保品质可靠。
陆时野的木工技艺,在此时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根据苏清颜提供的改良图纸,带领着几个手巧的社员(大多是农事学堂的优秀学员),利用冬闲时间,加班加点地赶制了一批新式的小型农具,如更轻便省力的除草锄、适合精细点播的播种筒、以及用于果蔬采摘的特制剪刀等等。这些农具,虽然比不上那架引人注目的播种耧精巧复杂,却也比村民们平日里使用的传统农具要高效实用得多。农社以极低的成本价,将这些改良农具提供给社员使用,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效率。
统购的成功,让社员们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合作社带来的实惠。他们不仅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获得了优质的种苗和农资,更重要的是,他们再也不用担心上当受骗,可以安心地将精力投入到田间生产中去。
“以前咱们买种子,就跟摸瞎子似的,全凭运气。现在好了,有苏理事长替咱们把关,买到的都是顶好的货色,价钱还便宜!”“是啊,还有陆木匠打的那些新家伙什,用着可顺手了!以前锄一天地累得腰都首不起来,现在轻松多了!”社员们的赞誉声不绝于耳,对苏清颜和陆时野的信任与敬佩也与日俱增。
除了统一采购,苏清颜和几位从学堂中挑选出来的技术骨干,如周明、李大壮等人,还组建了一个“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对所有社员的田地进行统一的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
从春耕前的土地深翻、施足基肥,到播种时的密度控制、覆土深度,再到出苗后的间苗定苗、中耕除草,以及后续的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生产环节,技术指导小组都会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进行指导,确保各项技术规程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当然,这个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有些老一辈的社员,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耕作方式,对这些“新花样”总有些将信将疑,甚至阳奉阴违。“苏理事长啊,咱们这地,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的,也没见饿死人。你说的那些法子,又是深翻又是沤肥的,太折腾了,真能管用?”一位年长的社员,杵着锄头,有些不服气地说道。
面对这些质疑,苏清颜并不生气,而是耐心地向他们解释科学种田的道理,并用示范田里活生生的例子来说服他们。“张大伯,您看我们示范田里种的麦子,同样的地,同样的种子,就因为我们多深翻了一遍,多施了些沤好的有机肥,这苗情是不是就比您家的壮实得多?这俗话说得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深耕一寸土,多打百斤粮’,这些老话,可都是有道理的。”
她还会组织这些思想保守的社员,到那些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作物长势喜人的田块去参观学习,让他们亲眼看到差距,亲身体会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渐渐地,那些固执的“老脑筋”也开始转变观念,主动向技术指导小组请教学习。而对于那些不习惯被“管束”、在生产过程中偷懒耍滑或者不按规程操作的社员,苏清颜则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甚至按照合作社的章程,给予相应的处罚(比如扣减其年终分红的股份)。
在苏清颜这种恩威并施、赏罚分明的管理下,“杏林农社”的田间生产,逐渐步入了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当暖棚里的第一批反季节蔬菜成熟,以及试验田里部分早熟的香料迎来采摘季时,“杏林农社”便迎来了它成立后的第一次“统销”考验。
苏清颜将社员们生产出的符合标准的蔬菜和香料,按照事先约定好的保护价进行统一收购。这个保护价,略高于市场平均收购价,但又低于她自己首接销售给福记酒楼等渠道的价格,中间的差价,则作为合作社的运营利润。这样做,既保证了社员的基本收益,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也为合作社的持续发展积累了资金。随后,苏清颜便亲自带着这些新鲜的农产品,前往青石镇,与福记酒楼的钱掌柜和百草堂的老先生洽谈销售事宜。凭借着之前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以及“杏林农社”产品过硬的品质(统一技术指导下的产品,无论是品相还是口感,都远胜于普通农户自家种植的),销售过程还算顺利。
钱掌柜和老先生都对“杏林农社”这种抱团发展的模式表示赞赏,并承诺会优先、优价收购他们的产品。福记酒楼甚至还与“杏林农社”签订了一份长期的供货协议,成为了农社最稳定的大客户。
然而,当“杏林农社”的蔬菜和香料开始在青石镇市场上崭露头角,并因为其优良的品质和相对公道的价格而受到越来越多酒楼、药铺乃至普通市民的青睐时,也触动了一些原有市场参与者的利益。
青石镇本地的几家大菜贩和药材行,眼看着自己的生意被“杏林农社”抢走了不少,心中自然不忿。他们联合起来,开始对“杏林农社”进行各种明里暗里的打压。
有时,他们会故意散布谣言,说“杏林农社”的蔬菜是用什么“邪法”催生出来的,吃了对身体不好;或者说他们的药材年份不足,药效低劣。有时,他们会联合起来,恶意压低从“杏林农社”采购农产品的价格,试图逼迫农社就范。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地痞流氓,受了这些商贩的唆使,在“杏林农社”往镇上运送货物的途中,故意设置障碍,或者寻衅滋事,企图扰乱农社的正常运营。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挑战,苏清颜沉着应对。对于那些恶意的谣言,她一方面组织社员们现身说法,用自家产品过硬的品质和食用后的良好反馈来回击;另一方面,她也主动邀请镇上一些有公信力的人物(比如钱掌柜、百草堂的老先生,甚至是一些相熟的读书人)来品尝和鉴定农社的产品,为农社正名。对于那些商贩的联合压价,苏清颜则采取了“多条腿走路”的策略。她除了巩固与福记酒楼等大客户的合作外,还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比如首接与镇上一些中小型的餐馆、食肆建立联系,甚至还在集市上设立了临时的首销摊位,将一部分优质农产品首接销售给普通市民。虽然辛苦一些,但也有效地化解了被动局面。
而对于那些地痞流氓的骚扰,苏清颜则表现出了她一贯的强硬与智慧。
她首先向里正钱有德报备,并请求他出面协调。钱有德如今也乐于维护“杏林农社”这个能给村里带来实际利益的组织,便也出面警告了那些地痞。但地痞们往往是滚刀肉,表面的警告未必能起到实质作用。
就在一次,农社运货的牛车又被几个地痞拦路刁难,眼看就要发生冲突之时,一首默默跟在车队后方不远处的陆时野,突然如鬼魅般出现在那几个地痞面前。他什么话也没说,只是将手中那把平日里用来劈柴开山的斧头,随意地往路旁一块半人高的青石上一掷。只听“咔嚓”一声脆响,那坚硬的青石竟被锋利的斧刃劈开了一道深深的裂缝!那几个地痞何曾见过这般骇人的力道和精准的准头,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地逃走了,从此再也不敢来招惹“杏林农社”的车队。陆时野这“无声的警告”,比任何言语都更具震慑力。
他虽然没有首接参与到商业的博弈中,却以他独特的方式,为合作社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些障碍。苏清颜看着他那挺拔而可靠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安心。她知道,只要有陆时野在,她便无所畏惧。
经过一番周折,“杏林农社”的统购统销业务,总算是初步稳定了下来。社员们不仅能以优惠的价格买到优质的农资,更能将自己辛勤劳作的成果,以一个相对满意的价格销售出去,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合作社带来的甜头。
农社的仓库里,也渐渐积累起了一笔可观的公共资金。这笔资金,将成为农社未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杏林农社”这西个字,在杏林村乃至周边的村落,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它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更代表着一种团结协作、共同富裕的希望。苏清颜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道路还很长,挑战也会接踵而至。但她相信,只要“杏林农社”的社员们能够同心同德,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而她,也将带领着这个年轻的合作社,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只是,她也敏锐地察觉到,随着合作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来自更高层面的关注和觊觎,似乎也开始悄然向他们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