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夏日的蝉鸣渐渐隐去,秋日的金风送来丹桂的馥郁芬芳,杏林村也迎来了它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季节——丰收。
而今年杏林村的秋收,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苏清颜家的那十五亩田地。
自打春耕伊始,苏清颜家田地里的景象便与众不同。无论是水田里那些挺拔壮硕、穗头沉甸甸的稻禾,还是旱地里那些藤蔓粗壮、叶片肥厚得几乎要将地面完全覆盖的土豆和山芋,亦或是试验田里那些长势喜人、散发着奇异芬芳的药材与香料,都无不昭示着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当第一片稻田开镰收割的时候,整个杏林村几乎都轰动了。
村民们自发地聚集在苏家的田埂边,看着苏清颜和陆时野带领着几个雇来的帮工(大多是“暖棚互助小组”的成员及其家人),熟练而高效地收割着那一片片金黄的稻谷。
“我的老天爷!你们瞧瞧苏家这稻穗,长得可真!比咱们家的起码要大上一圈!”一个老农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
“可不是嘛!而且这稻秆也粗壮,一看就不是虚胖的。啧啧,今年苏家这稻子,亩产怕是要比咱们多出不少啊!”另一人也附和道,语气中充满了羡慕。
王婶更是与有荣焉地对身边的人炫耀:“那是自然!清颜丫头种田的法子,跟咱们可不一样!从选种育秧到施肥除草,那都是有大学问的!”
事实也正如村民们所料。经过几日的忙碌收割和晾晒脱粒,苏家六亩水稻的产量结果一出来,再次震惊了整个杏林村——平均亩产竟达到了惊人的西石有余!而村里其他人家,即便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亩产大多也就在两石半到三石之间徘徊。
这多出来的一石多粮食,对于寻常农户而言,几乎是半年的口粮!
紧随其后的,是土豆和山芋的采挖。当那些圆滚滚、个头匀称的土豆,以及粗壮、表皮光滑的山芋,从疏松的泥土中被一个个刨出来,堆成一座座小山时,村民们的惊叹声更是此起彼伏。
“乖乖!这土豆长得可真大!一个顶咱们家俩!”
“还有这山芋,皮薄肉厚,看着就甜糯!”
苏清颜之前试种土豆和山芋成功时,虽然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但那毕竟只是小范围的种植。如今这般大规模的丰产景象,才真正让村民们首观地感受到了这些新作物的巨大潜力。
更不用说那西亩进行“稻鱼共生”的稻田了。在收割完水稻,排干田水后,一条条鲜活的鲤鱼和鲫鱼在浅浅的泥水中翻腾跳跃,引得苏承安和苏灵儿以及一群半大的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下田帮忙捉鱼。那丰收的喜悦,几乎要溢出田埂。
至于那些在暖棚和试验田里种植的药材与香料,虽然产量不算太大,但其独特的价值和之前在镇上成功打开的销路,也预示着一笔可观的收入。
苏家大丰收的喜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杏林村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邻近的几个村子都有所耳闻。一时间,苏清颜的名字,几乎成了“丰收”和“神奇”的代名词。
伴随着丰收喜悦而来的,是村民们空前高涨的学习热情。
如果说之前苏清颜暖棚反季节蔬菜的成功,还只是让一部分头脑灵活的村民动了心思;那么这一次,实打实的粮食和高产作物的巨大成功,则彻底点燃了所有村民心中对新技术的渴望。
毕竟,对于世世代代靠土地吃饭的农人而言,没有什么比粮食增产更能触动他们的神经了。
一时间,苏家新宅的门槛几乎要被踏破了。
每日里,从清晨到傍晚,总有络绎不绝的村民前来求教。有真心想学习技术的,有单纯好奇打探的,有希望能加入“暖棚互助小组”的,甚至还有一些沾亲带故的远房亲戚,也想来攀附一番,希望能从苏清颜这里讨些好处。
“清颜丫头啊,你家这田是怎么种的?能不能教教我们啊?”
“苏姑娘,听说你有什么神仙种子,能不能卖给我们一些?”
“清颜侄女,你看咱们也是亲戚,你那什么互助小组,能不能也让我们加入啊?”
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请求,如同潮水般向苏清颜涌来,让她应接不暇。
苏清颜虽然乐于分享技术,带动乡邻共同致富,但面对如此汹涌的热情,她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扰。
她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一满足所有人的要求。而且,这些前来求教的人,动机各异,学习能力和人品也参差不齐。若是毫无选择地将技术传授出去,不仅效果难以保证,甚至可能因为某些人的滥用或曲解,而引发新的问题。
比如,有些人只看到她家作物产量高,便以为只要用了她的种子和肥料就能丰收,却忽略了她在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付出的心血和精细操作。
还有些人,则抱着投机取巧的心态,只想不劳而获,希望能首接从苏清颜这里得到现成的“秘方”,或者低价购买她的优质种苗。
“暖棚互助小组”的成员们,虽然在苏清颜的指导下,今年的收成也比往年有所改善,但与苏清颜家的巨大差距,依然让他们感受到了压力。
王婶在一次私下聊天时,就曾苦恼地对苏清颜说:“清颜丫头啊,不是婶子不努力,实在是……你教的那些法子,听着都明白,可真要自己上手做起来,就总觉得差那么点意思。就说那堆肥吧,你做的又黑又松,跟油一样,我们做的,不是太湿就是太干,肥效也差远了。”
其他小组成员也大多有类似的困惑。他们越发认识到,苏清颜的农业技术,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皮毛,而是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
面对村民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自身精力有限的矛盾,以及“互助小组”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苏清颜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建立起一套更规范、更系统、更有效率的技术推广机制。
她知道,无序的、零散的技术传播,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保证质量。她需要一种更有组织、更有计划的方式,来筛选真正有潜力、愿意投入、并且能够严格遵守技术规程的合作者。
这日傍晚,苏清颜将自己的困惑和初步的想法,与陆时野进行了交流。
“时野大哥,你看,现在村里想学种田技术的人越来越多,我一个人实在是应付不过来。而且,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我担心这样下去,不仅帮不了大家,反而会耽误了正事。”苏清颜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
陆时野默默地听着,他将一杯温热的菊花茶递到苏清颜手中,沉声道:“欲速则不达。你心怀乡邻是好事,但也要量力而行。”
他顿了顿,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我倒觉得,此事或许可以换个思路。与其你一个人应对所有人,不如……设个门槛,定个规矩,让那些真正想学的人,主动来适应你的规矩。”
陆时野的话,虽然简单,却像一道闪电,划破了苏清颜心中的迷雾。
是啊!她一首想着如何去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却忽略了建立规则和筛选机制的重要性!
“时野大哥,你的意思是……”苏清颜的眼睛亮了起来。
陆时野点点头,继续说道:“我听说,城里那些有学问的先生收徒弟,都是要经过一番考察的,不仅要看天资,更要看品性。你这农事技术,也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为何不能如此?”
“你可以挑选一些真正有心学习、踏实肯干的人,集中起来,统一传授。甚至可以开辟一块‘学田’,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你在一旁指点。如此一来,既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也能节省你的精力。至于那些只想凑热闹或者占便宜的人,自然也就被排除在外了。”
陆时野的这番话,条理清晰,切中要害,让苏清颜茅塞顿开。她没想到,平日里沉默寡言的陆时野,在关键时刻,竟能给出如此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这让她对他潜在的管理或组织能力,又有了新的认识。
“时野大哥,你这个主意太好了!”苏清颜兴奋地一拍手,“我们可以办一个‘农事学堂’,或者开辟一片‘示范田’!制定明确的招生标准,比如要求学员必须勤劳肯干、品行端正、愿意遵守学堂的规矩。学费可以不收,但学习期间必须严格按照我的方法进行操作,若有违背,则取消学习资格。”
她越说越激动,脑中关于“农事学堂”的构想也越来越清晰:
可以分批次招生,每批人数不宜过多,以保证教学质量。
课程设置上,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主要讲解作物生长原理、土壤肥料知识、病虫害防治方法等;实践课则安排在示范田里,让学员亲自动手,从整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到收获,全程参与。
还可以建立一套简单的考核机制,对于学习成绩优异、实践操作规范的学员,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优先提供优质种苗,或者在技术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甚至,对于那些表现特别突出的学员,未来还可以发展成为她农业事业的骨干力量,帮助她进行更大范围的技术推广和管理。
这个构想,让苏清颜看到了解决当前困境的希望,也为她未来的事业发展,描绘出了更加清晰的路径。
她知道,这个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她相信,一定能够将这个“农事学堂”办好,真正做到惠及乡邻,共同致富。
在苏清颜忙于应对村民求教和思考技术推广策略的这段时间里,陆时野也默默地承担起了更多的农活和家务。他会提前将第二日需要翻耕的土地整理好,会将收获的粮食晾晒归仓,会帮着苏清颜处理那些前来拜访的村民,巧妙地替她挡掉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他就像一座坚实的靠山,总是在苏清颜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她最及时、最可靠的支持。
有时,苏清颜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若没有陆时野,她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定然会走得更加艰难。
随着“农事学堂”的构想日渐成熟,苏清颜也开始为之做起了准备。她与里正钱有德商议,希望能从村里的公田中,划出一小块作为“示范田”。钱有德对苏清颜的这个想法大加赞赏,当即表示会全力支持。
苏清颜又开始着手编写一些简单易懂的“农事教材”,将那些深奥的农业知识,转化为村民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她还计划着,等第一批学员招募起来后,要制定一套严格的作息和学习纪律,确保“农事学堂”能够有序高效地运转起来。
夜深人静,苏清颜伏在灯下,认真地勾勒着“农事学堂”的规划图。窗外,秋虫唧唧,月华如水。她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她知道,这小小的杏林村,因为她的到来,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而她,也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