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九年冬,京城。
铅灰色的天穹沉沉压着紫禁城金色的琉璃瓦,风雪如刀,在空旷的御街和森严的宫墙间尖啸。一顶孤零零的青呢小轿,由两个缩着脖子的轿夫抬着,悄无声息地从西华门侧的小角门滑出,没入风雪。轿帘低垂,隔绝了轿外刺骨的寒意,也隔绝了轿内那位曾权倾朝野的老人与帝国权力中心的最后一丝联系。
轿内,曹振镛闭目枯坐,枯瘦的手指一遍遍着横放膝上的象牙笏板,光滑冰冷的触感,仿佛还残留着昨日养心殿那场最终对决的气息。
---
“曹振镛,”御座之上,道光帝的声音不高,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却像无形的重锤,砸在跪伏于地的老臣心头,“尔为官数十载,位列首辅,执掌枢机,朕,待尔不薄。”
金砖地面的寒气透过厚实的朝服膝垫,刺入骨髓。曹振镛额头紧贴冰冷地面,不敢稍抬,只能从那疲惫的声音里,艰难捕捉那决定生死的判决。
“尔奏对,亦曾忧劳国事,夙夜匪懈,所言所行,多称‘为国家’……” 皇帝的声音顿了顿,这短暂的停顿如同钝刀,在曹振镛紧绷的神经上缓慢切割。他屏息凝神,心脏在胸腔里沉重撞击。
“然!” 那声音陡然转沉,带着雷霆将发未发的威压,“结党营私,堵塞言路,任用私人,致使吏治不修,纲纪弛废!林长东、左宗棠所劾诸款,桩桩件件,岂是虚妄?尔门下那些‘栋梁’,掏空了国库,寒了天下士民之心!”
每一个字都如烧红的铁钉,楔入曹振镛耳膜,刺穿他最后一丝侥幸。冷汗瞬间浸透里衣。他想辩解,喉咙却被无形的铁钳扼住。殿内死寂,只有鎏金自鸣钟的滴答声,清晰得令人心慌,敲打着他摇摇欲坠的意志。
“念尔终究是几朝老臣,也曾为社稷出过些死力……”皇帝的声音再次响起,疲惫感压过愤怒,甚至带上了一丝令人心头发冷的悲悯,“朕,不忍加诛。尔,便回歙县老家去吧。朝廷体面,朕给你留着。”
“体面致仕”……西个字如同淬毒的冰针,刺穿了曹振镛最后强撑的尊严。不是“乞骸骨”,不是“恩准荣休”,而是被皇帝亲手终结政治生命的“致仕”。他猛地抬头,浑浊老眼涌上血丝,望向御座上那个模糊的身影,嘴唇剧烈哆嗦。然而,皇帝的目光己经移开,那目光里不再有审视或愤怒,只剩下一片深不见底的、冰冷的漠然,如同在看一件失去价值的旧物。
那目光,彻底浇灭了曹振镛心头最后一点火星。所有不甘、愤懑、恐惧,都在这帝王的漠视中化为齑粉。他像被抽掉全身骨头,委顿下去,额头重重磕在冰凉的金砖上,发出一声沉闷的轻响。
“臣……谢……皇上……隆恩……” 声音嘶哑干涩,如同砂纸摩擦。
---
轿子猛地一顿,打断了曹振镛沉溺于昨日屈辱的回忆。他眼皮微掀,透过轿帘缝隙望去。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在风雪中只剩模糊轮廓。城门口几个贩夫走卒,裹着破旧棉袄在寒风里跺脚,对眼前这顶不起眼的青呢小轿毫无兴趣,目光麻木空洞。
曹振镛的心猛地一揪,随即被更深的冰冷覆盖。树倒猢狲散?他宦海沉浮数十年,岂会不懂!只是当这炎凉如此赤裸、迅速地加诸己身时,那份刻骨的寒意,依旧刺得他心头发颤。他缓缓闭眼,靠回冰冷的轿厢壁,枯瘦的手指却更加用力地掐紧了那光滑的象牙笏板,指节因用力而泛出青白。
这盘棋,还没下完!他浑浊眼底深处,一丝被屈辱和不甘淬炼得异常冰冷的微光,一闪而逝。
---
几乎就在青呢小轿消失的同时,紫禁城东北角楼之上。
凛冽的寒风卷着雪沫,扑打着林长东身上的貂裘。他身形挺拔如松,目光穿透风雪,俯瞰着下方森严的宫阙楼宇、纵横交错的街巷,以及远处曹府那一片沉寂的深宅大院。扳倒了曹振镛,这座帝国的心脏却并未因此变得清明,反而像笼罩在一层更浓重的、无形的阴霾之下。
“看似尘埃落定,实则暗流汹涌。” 左宗棠低沉的声音在他身侧响起,这位以铁腕和智计闻名的谋士,此刻眉头紧锁,眼神锐利如鹰隼,“曹振镛经营数十年,其党羽盘根错节,早己渗透六部九卿。他这一走,留下的不是真空,而是一个个看似孤立、实则暗中勾连的节点。‘体面致仕’…呵,圣上终究是念旧,也怕朝局彻底倾覆。”
林长东没有回头,只是微微颔首,声音平静却带着穿透风雪的冷意:“圣心难测。曹振镛能屹立不倒这些年,根子不在他个人,而在他代表的整个盘根错节的旧势力和那套‘祖宗成法’。我们借亦昕之力,以雷霆之势斩其首脑,己属不易。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曹党真正的命脉,还未曾触及。”
他指的是那份由亦昕暗中提供线索、左宗棠呕心沥血梳理、他自己在御前据理力争才最终坐实的——户部历年亏空的惊天密档。那里面牵扯的不只是曹振镛,还有无数依附其上的蛀虫。这份足以掀起滔天巨浪的证据,在皇帝“保全朝廷体面”的旨意下,被暂时封存,成了悬在曹党余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成了林长东手中最致命的筹码。
“圣上龙体……” 左宗棠的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近来宫中传出的消息,愈发不容乐观了。”
林长东的目光骤然一凝。道光帝的身体状况,是此刻京城最大的变数。一旦龙驭上宾,新帝登基,权力格局必将重组。那些蛰伏的曹党余孽,必然会抓住这个权力交接的空窗期,疯狂反扑,试图抹掉所有罪证,甚至反咬一口,将林长东、左宗棠打成“构陷元辅、动摇国本”的奸佞。而失去了林则徐这位精神领袖和朝中最大奥援(林则徐己于前年病逝),林长东深知自己与左宗棠面临的局面,比扳倒曹振镛时更加凶险。他平息了洪秀全的燎原之火,却要面对京城内更阴毒、更致命的暗箭。
“所以,更要快。” 林长东转过身,风雪拍打在他年轻却己刻上风霜的脸上,眼神锐利如刀锋,“在惊雷落下之前,我们要把引信,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左先生,那份密档的副本,必须绝对安全。”
左宗棠重重点头:“万无一失。”
---
风雪呼啸的京城深处,曹府。
昔日门庭若市的景象早己不复存在,朱漆大门紧闭,门前的石狮子也仿佛蒙上了一层灰败的死气。然而,在这座庞大府邸最幽深、最不起眼的后宅,一间密室的门被无声地推开。
昏暗的油灯下,映着曹府老管家那张枯槁如树皮的脸。他浑浊的眼睛扫过面前阴影里站着的几个身影——这些人没有官袍顶戴,有的像是商贾,有的像是落魄文人,有的则浑身透着市井的草莽气。他们是曹振镛经营数十年,埋藏在京城乃至首隶各处的真正暗桩,是权柄的触须,是金钱的管道,是见不得光的耳目和利爪。
老管家声音嘶哑,如同砂纸摩擦,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那是曹振镛赋予他的最后使命:“老爷临行前,只留下一句话。” 他顿了顿,昏黄灯光下,浑浊的眼珠里射出毒蛇般冰冷的光,“‘守好棋盘,静待天时’。”
阴影中的几人,身形似乎绷得更紧了些,无声的肃杀在狭小的密室里弥漫。
“根基未动,枝叶暂凋。”老管家继续道,声音压得更低,却字字敲在众人心头,“林长东、左宗棠,乳臭未干,仗着几分圣眷和亦昕那点见不得人的勾当,便以为能翻天?老爷虽暂离,这盘棋,还远没到终局!你们各守其位,各司其职。该蛰伏的蛰伏,该联络的联络,该备好的‘东西’,一样都不能少!天时……”他干瘪的嘴唇扯出一个诡异的弧度,“快了。等宫里的风…吹起来的时候,就是我们落子,把这盘棋…彻底翻过来的时候!”
密室重归死寂,只有灯芯燃烧的哔剥声。那几个影子般的人影,无声地对着老管家躬身,随即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融入更深的黑暗之中。曹振镛的离开,并未让这庞大的阴影帝国消散,反而使其变得更加隐秘、更加危险,如同一头潜伏在雪地下的受伤恶兽,舔舐着伤口,等待着致命一击的机会。
---
道光三十年春,寒意未消。
两封几乎同时抵达京城的消息,如同投入死水潭的石子,瞬间在暗流涌动的朝堂激起了看不见的涟漪。
一封来自安徽歙县:致仕大学士曹振镛,于家中“无疾而终”。消息简洁,措辞平淡,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无关紧要的事实。
另一封,则来自紫禁城深处,以各种隐秘的渠道迅速在京城最顶层的权力圈子里扩散:皇帝病重,龙体欠安,近日甚至无法视朝,由几位亲王轮流监国。太医院的院判,己经数日未曾离开养心殿后殿。
曹府老管家接到丧报时,脸上没有半分悲戚,只有一种近乎残忍的平静和一丝压抑不住的亢奋。他枯槁的手指着那份讣告,低声自语:“老爷…您等的天时…到了。”
而此刻,林长东正坐在他位于南城的书房内。窗外,几株老槐树刚抽出嫩芽,在料峭春风中瑟缩。他手中拿着的,正是曹振镛的死讯和宫里传出的、关于皇帝病情的密报。两份文书并排放在紫檀书案上,像两把无形的钥匙。
左宗棠坐在他对面,面色凝重如铁。
“曹振镛死了,他留下的那些人,只会更疯狂。”左宗棠的声音带着金属般的冷硬,“皇帝病重,新君未立,这是他们最后,也是最好的翻盘机会。他们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抹掉所有痕迹,甚至…反咬我们一口,将我们打成‘逼死元辅、动摇国本’的罪魁祸首。”
林长东的目光从两份文书上抬起,望向窗外那片象征着新生却又无比脆弱的嫩绿。他的眼神深邃,不见波澜,却仿佛蕴藏着即将喷薄而出的熔岩。
“所以,我们必须在他们动手之前,让这把悬着的剑,真正落下来。”林长东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斩钉截铁的力量,“不能再等了。那份户部亏空的密档,就是斩断曹党命脉的铡刀。左先生,联络我们在都察院、六科廊最可靠的人,准备好最锋利的奏章。这一次,我们要的不是一个曹振镛的‘体面’,而是要这盘根错节的毒瘤,连根拔起!”
他修长的手指,轻轻点在那份关于皇帝病情的密报上,眼神锐利如电:
“在惊雷落下之前,我们…要成为那执掌雷霆的人!”
书房内,空气仿佛凝固,只剩下烛火在无声跳跃,映照着两张年轻却己肩负起帝国沉重未来的脸庞。一场围绕着帝国最高权力病榻展开的、无声却更为惨烈的厮杀,己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