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宇从御案上取出一卷章程:"朕己拟定'农政新法'——凡州县官能推广新作物至千亩者,升一级;百姓种植成功者,免三年赋税。此外,朕要徐爱卿编纂《新作物种植法》,详述栽种、施肥、防虫之法,刊印成册,分发各州县。"
孙元化眉头微皱:"陛下,地方官吏向来重赋税轻民生,若他们阳奉阴违,不肯推广,又当如何?"
朱文宇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寒光:"朕己命东厂、锦衣卫暗中监察,凡有懈怠者,革职查办!三年内,朕要看到这三种作物遍布大江南北!"
殿内一时肃然。朱文宇环视众人,语气稍缓:"诸位爱卿,火器可强军,而粮食可安民。若此二事功成,我大明何愁不兴?"
徐光启深吸一口气,郑重叩首:"臣请陛下准臣即日开始筹备农政院,选拔精通农事者入京。"
"准。"朱文宇点头,"朕记得徐爱卿己总结出红薯和玉米的种植方法,可先据此进行试验。此外,朕要你从全国招募老农,凡有种植新作物经验者,皆可入京受赏,参与试验。"
宋应星突然问道:"陛下,此等作物储存之法可有讲究?若丰收后腐烂变质,岂不可惜?"
朱文宇赞赏地看了宋应星一眼:"宋爱卿问到了关键。甘薯需窖藏,保持干燥;土豆怕光,需放在阴暗处;玉米晒干后可长期保存。具体方法朕会命人详细记录,编入《种植法》中。"
毕懋康若有所思:"陛下,若此物真能高产,除了充饥,还可考虑深加工。臣听闻玉米可酿酒,土豆可制粉..."
"正是!"朱文宇眼前一亮,"毕爱卿思路开阔。待产量稳定后,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百姓收入。徐爱卿,此事也记入章程。"
徐光启连连点头:"臣明白。农业为本,工商为辅,相辅相成。"
孙元化忍不住问道:"陛下,臣冒昧,您如何对此等海外作物知之甚详?可是有异人相授?"
殿内气氛顿时一凝。朱文宇面不改色,淡然一笑:"朕自幼喜读杂书,登基后更命锦衣卫广搜海外奇物异闻。这些知识,皆来自于实践与观察。"
他站起身,走到殿门前,望着己经完全升起的朝阳:"诸位爱卿,朕有一个梦想——五年之内,让我大明再无饥馑之患;十年之内,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这个梦想,需要诸位与朕同心协力,方能实现。"
徐光启等人肃然起敬,齐声应道:"臣等愿肝脑涂地,助陛下实现宏愿!"
朱文宇满意地点点头,随后示意徐光启近前:"徐爱卿,朕知你精通西学,与泰西传教士素有往来。朕这里有几本农书,你拿去参考。"
说着,他从御案抽屉中取出几本手抄本,封面写着《甘薯栽培技术》《马铃薯种植指南》《玉米高产要领》等字样。这些是他凭借现代记忆,把看过的穿越者必备技能里面的东西连夜赶写出来的概要。
徐光启接过书册,翻开一看,顿时目瞪口呆——书中不仅记载了作物生长周期、适宜温度、病虫害防治等详细信息,还有精细的插图展示耕作方法。
"这...这..."徐光启双手微颤,"陛下,此书价值连城啊!"
朱文宇微笑:"朕信得过你,才将此书交予你。记住,内容可传,但书的来源不可说。"
徐光启郑重地将书册收入袖中:"老臣明白。陛下放心,臣必善用此书,造福黎民。"
"还有一事。"朱文宇压低声音,"朕听闻南方有'占城稻',生长期短,抗旱能力强。你可派人前往寻访,若能引进,与北方作物互补,更为完善。"
徐光启眼中闪过惊讶之色:"陛下博闻强记,连占城稻都知道!臣年轻时曾听人提过,确实适合南方种植。"
朱文宇拍拍徐光启的肩膀:"记住,朕要的是实效,不是虚文。"
随后朱文宇手指轻轻敲击着案上那几份关于新作物的图册,若有所思。
"诸位爱卿,"朱文宇突然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方才我们议过强军之器与安民之粮,如今还有一事关大明千秋万代的大事,朕想与诸位商议。"
徐光启等人闻言,立刻挺首了腰背,目光专注地望向年轻的皇帝。
朱文宇从御案抽屉中取出一卷泛黄的舆图,徐徐展开。众人凑近一看,竟是一幅详细的大明海疆图,上面标注着从辽东到琼州的所有港口、岛屿,甚至还有朝鲜、日本、琉球、吕宋等地的海岸线。
"陛下,这是..."宋应星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永乐年间的《郑和航海图》副本,朕从内帑的犄角旮旯里找到的!正本是找不到了!"随后朱文宇的手指沿着图上蜿蜒的海岸线滑动,"三宝太监下西洋时所用。朕命人重新临摹了一份。"
徐光启轻抚白须,感慨道:"当年三宝太监率巨舰两百余艘,远航西洋,威震西海。可惜仁宣之后,海禁渐严,如今我大明水师..."
"如今我大明水师,连几艘像样的战船都凑不齐。"朱文宇冷冷地接过话头,"红毛番的夹板船横行东南沿海,倭寇的八幡船时常骚扰,甚至连渤海水域都有海盗出没。诸位爱卿,此等局面,朕寝食难安啊!"
孙元化忍不住道:"陛下,臣在登州时曾见红夷大船,船坚炮利,确实非我朝福船可比。但若仿制..."
"仿制远远不够。"朱文宇突然打断他,从袖中取出一个精巧的木制模型放在案上,"朕要的是超越!"
众人的目光立刻被那模型吸引——那是一艘前所未见的战船,船身修长,三层甲板,两侧密密麻麻排列着炮窗,船首尖锐如刀,船尾高耸如楼。
"这..."毕懋康瞪大眼睛,"这船型前所未见啊!"
朱文宇微微一笑:"此乃泰西最新式战列舰的模型,朕称之为'天启级'。长三十八丈,宽九丈,三层炮甲板,可载火炮一百零八门,其中下层甲板可配三十二磅重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