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铜驼诡陌 隋器劫灰
(一)洛水惊涛 陌上铜驼
洛阳铜驼陌的秋槐落满青石板路,两旁的隋唐废宅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狄仁杰抚摸着街边一尊断腿的铜驼雕塑,驼背上的云雷纹与青铜印如出一辙。李婉儿突然按住他的手腕:"大人,看驼眼——"
铜驼瞳孔处嵌着半枚青铜镜,镜面倒映出对面废宅的匾额:"广铸坊"。匾额下的门环上缠着新鲜的蛛丝,丝端沾着与毒蛛同源的绿汁。李元芳拔刀挑开门环,门内突然射出数十枚青铜钉,钉身刻着未完成的眼瞳纹,正是熵宫残党的标记。
"里面有玄机。"狄仁杰踏过门槛,脚下的砖缝渗出油渍,在火光中显出斗大的"熵"字。废坊中央的铸器台前,整齐排列着九座青铜熔炉,炉壁刻着与龙首原地宫同款的《洛书》九宫图,唯独"中宫"炉内空空如也,炉底用朱砂写着一行字:"真玺归位,炉开天门。"
(二)双炉共鸣 影卫杀机
突然,西厢房传来铁链响动。李元芳撞开朽门,只见房内悬着一口青铜巨钟,钟身刻着炀帝南巡图,图中所有人物的眼睛都被剜去, replaced by 眼瞳纹。钟下跪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囚徒,手腕上戴着与狄怀安同款的青铜枷锁。
"救……救我……"囚徒抬起头,竟是失踪的将作监丞。他咳出的血滴在钟身上,竟让剥落的漆皮浮现出隐藏的星图——图中洛阳城的地脉节点被红线串联,中心正是广铸坊的中宫熔炉。
就在此时,九座熔炉突然同时点燃,炉口喷出的青烟聚成眼瞳形状。三十余名影卫破窗而入,为首者手持一柄青铜长柄斧,斧刃眼瞳纹与武后宫中的仪仗器同源。李婉儿挥鞭缠住斧刃,却听"咔嚓"声,鞭梢竟被劈出锯齿状缺口。
"影卫统领,苏宏晖。"李元芳横刀护主,认出此人是当年征讨突厥时临阵脱逃的将领,"你果然投靠了武后!"苏宏晖狂笑,斧刃突然弹出三枚毒针,针尾系着银色丝线,正是毒蛛的独门手法。
(三)炉开天门 隋器残魂
"大人,熔炉在共鸣!"将作监丞指着中宫炉底,那里渗出的青铜液竟凝成一枚残缺的玺印,印纹与真玺的"止戈"二字反向。狄仁杰猛地将真玺按在炉壁的眼瞳纹上,九座熔炉同时发出嗡鸣,炉内喷出的青烟化作万千青铜碎片,在半空组成隋代铸器监的全息影像。
影像中,狄景晖将真玺嵌入中宫炉,炉内涌出的不是青铜液,而是无数怨灵面孔——正是当年被活祭的工匠残魂。苏宏晖见状,竟纵身跃入中宫炉,手中掏出一枚刻着"乱"字的令牌,令牌与炉内残魂共鸣,瞬间让他的身体覆盖上青铜甲胄,化作半人半器的怪物。
"熵核残魂附身!"李元芳挥刀劈向苏宏晖,却听"当"的一声巨响,刀锋竟被弹得缺口连连。苏宏晖的青铜臂甲射出数道尖刺,每一道都带着腐蚀血肉的力量,逼得三人连连后退。
狄仁杰急中生智,抓起将作监丞腰间的青铜量尺——那是铸器监专用的度量衡,尺身刻着与真玺同源的云雷纹。他将量尺与真玺同时按在中宫炉的"止戈"纹上,炉内突然爆发出万道金光,苏宏晖身上的青铜甲胄寸寸碎裂,露出底下早己碳化的躯体。
(西)铜驼秘档 炀帝嫡子
"原来如此……"将作监丞指着炉底浮现的血字,"炀帝嫡子杨昭并未早夭,而是被狄景晖藏在此处,用真玺镇压熵核残魂。"影像消散前,最后一幕显示杨昭跪在真玺前,手中捧着一卷黄绢,绢上用九种文字写着:"铸器监下,藏有破熵之法,需狄氏血脉与九器共鸣。"
苏宏晖的残躯突然爆发出青光,化作无数青铜碎片刺入墙壁,竟在砖面上拼出一幅舆图。图中洛阳西北角的"上阳宫"被朱砂圈出,圈旁画着与真玺同款的九龙印钮,却多了一只衔着凤纹佩的玄鸟。
"上阳宫是武后在洛阳的行宫!"李婉儿撕下官服,露出里面绣着隋军徽记的内衬,"家兄当年就是发现了杨昭的下落,才被武后灭口。"她从发髻中取出半枚玉佩,正是杨昭当年留给亲信的信物。
(五)真玺归位 嫡子遗音
三更的上阳宫月凉如水,寝殿地砖按《九宫八卦图》排列。狄仁杰将真玺按在"坤位"地砖上,地面突然塌陷,露出通往地宫的阶梯。阶梯尽头是一座水晶棺,棺中躺着的并非杨昭,而是一具身着隋太子冕服的干尸,胸口插着的正是那卷黄绢。
"这是……杨昭的衣冠冢。"狄仁杰展开黄绢,绢上的血字遇光显形:"武后手中的凤纹佩乃伪作,真佩在嫡子一脉手中,唯有双佩合璧,才能彻底封熵。"他突然看向李婉儿的玉佩,又看看自己掌心的残片,惊觉:"你是杨昭的后人!"
李婉儿含泪点头,将玉佩与残片拼接,竟组成完整的凤纹佩,佩中射出的光束照在干尸的冕旒上,冕旒珠串应声而碎,露出里面藏着的青铜哨——哨声与真玺共鸣,竟在地宫深处引出一道暗门。
暗门后,一个身着素衣的年轻人正盘膝而坐,面前摆着九件青铜小器,正是当年狄景晖用来镇封熵核的"九器"。年轻人抬起头,眉眼间与狄怀安有七分相似,却多了几分书卷气:"狄大人,晚辈杨承嗣,等候多时了。"
洛阳的晨钟穿透薄雾,上阳宫的地宫恢复寂静。狄仁杰看着眼前的九器与真玺,又看看杨承嗣手中的真凤纹佩,深知熵界的危机远未结束。武后在长安的势力、洛阳潜藏的嫡子遗脉,以及狄家血脉中未解的谜团,都预示着下一场风暴将在两京之间掀起。
而那枚真玺与凤纹佩,此刻在晨光中静静共鸣,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王朝的兴衰与守护的真谛。狄仁杰握紧青铜印,印面的"止戈"二字仿佛有了温度——他知道,真正的守护,不仅是镇封邪祟,更是在波谲云诡的世道中,守住那颗为民请命的初心。长安的暗影虽暂退,洛阳的迷云,才刚刚开始散去一角。
(第十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