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原材料危机
1986年·白露
朱家小院
潘顺福急切的询问朱自豪,“爸,苏州那还没有回信吗?我那里己经快没有铜料了,这样就加工不出来活了。”朱自豪,轻轻的敲了下桌子“我写了三封信了,一封都没有回了。看来这次需要你自己跑一趟了。”潘顺福有些犹豫,但还是开口了“爸,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这一次就要跑那么远,还是一个人,我害怕办不好这事。”朱自豪很生气的拍了桌子“像个男人点,这是你自己的事,你想想贵芬和小岳,小岳还那么小……”
在朱自豪的一顿臭骂后,潘顺福终于下定决心,独自前往苏州,解决这次的危机。西北男人很难走出舒适圈的,不熟悉的环境是一次很大的挑战!
绿皮西行
潘顺福攥着人造革公文包挤进车厢时,袖口的棉絮勾住了车门把手。朱贵芬连夜烙的锅盔从尼龙袋里探出头,硬得像机床底座。对面座的上海姑娘晃着镀金手链嗑瓜子,瓜子壳雪片般落在他露趾的解放鞋上。
"同志,换座吗?"姑娘的踩脚裤蹭过座椅,带起一阵百雀羚香。潘顺福缩了缩脖子,把搪瓷缸往怀里藏——缸身还留着朱贵芬断指的握痕。列车员推着餐车吆喝"盒饭两元",他摸出包里的金丝猴香烟,锡纸早被汗水浸得发皱。
深夜,车厢顶灯在《新民晚报》上投下昏黄光晕。外滩咖啡馆的霓虹灯广告刺痛了潘顺福的眼,他想起临行前夜,朱自豪用工程师证换的二十斤全国粮票,正压在给苏科长的介绍信底下。
铜厂冷雨
苏州铜材厂的铸铁大门紧闭,门卫室里飘出评弹《珍珠塔》。老门卫就着蟹壳黄抿茶:"介绍信?这种条子每天收一簸箕!"潘顺福递上盖着西电厂公章的信纸,茶渍在"紧急求购"的"急"字上洇成乌云。
潘顺福来到二楼的供销科,说明了来这里用意,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科长以不服规矩为由赶了出来。潘顺福只能站在门口边不敢离去,他知道只要走了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他还能听见里面科长对他的嘲笑言语,办公室里笑声是那么刺耳。
中午下班了,雨突然下大了,潘顺福追上供销科长,供销科长的凤凰自行车碾过水洼,后座青鱼甩尾溅起泥点:"陕北佬让让!"潘顺福的解放鞋陷在梧桐落叶里,公文包淋湿后泛出酸涩的糨糊味。暮色里晃来个穿灰夹克的身影,胸牌闪过"副科长苏宏"。
面馆交心
看着这个土里土气的潘顺福,苏宏老觉得跟这个潘顺福会有些缘分,不知为什么看着眼前的这西北汉子总觉得自己的好运要来了。苏宏这个大学生出身的农村人就是脑子转得快,根本是科长这种继承来的不能比,他早就看出了社会风向的改变,改革开放的浪潮要刮起。他知道厂里的发展方向也会改变,不是随便的只是供应一些国营厂了,而且厂里在西部和北方根本没有多少的销路,刚好利用这次机会试试看,失败了也不怕,就当给自己一次机会。
"阿拉科长就这个脾气。"苏宏扶了扶琇琅眼镜,突然改说普通话,"走,带你吃碗正经奥灶面。"观前街的霓虹刺得潘顺福眯眼,玻璃橱窗里的奶油蛋糕标价48元——顶他大半个月工资。
虾仁浇头在面汤里沉浮,苏宏的筷子尖挑着鳝丝:"电机厂要铜料绕里面的铜线,我们厂......"他突然压低声音,"仓库有批等外品,就是得重新熔炼。"潘顺福的喉结动了动,搪瓷缸里的面汤映出自己干裂的嘴唇。
这还不明白意思就是白活了,这顿饭只是双方大概了解双方的基础情况。
人民商场
人民商场的日光灯白得瘆人。潘顺福在五金柜台转了三圈,终于咬牙买下飞鹰牌剃须刀。镀铬外壳要价35元,售货员开票时嗤笑:"乡下人刮脸用镰刀不就行了?"潘顺福看着售货员笑的根花一样,在看销售员留在长指甲涂着红指甲油,想起父亲商场营业前都要检查每个人的指甲,害怕指甲太长影响干活和包装的速度。潘顺福咬紧了牙关狠狠的说出口“同志,就这个35元的,给我包起来,我要送人。”售货员不情愿的包起来,看起来那么随意。潘顺福接过牛皮纸的绳子,无奈的摇了摇头。因为他记得父亲在土门百货商场,就是教导售货员对每一名同志都要认真细心,就是这打包手法每天开门前每个商场里的所有人都要练上十几遍,包括扫地的也不除外,万一有紧急情况也能顶上。想起潘学满训斥这些“铁饭碗”,“我给你们开工资是让你们来混日子的?”
下午下班,潘顺福在厂门口等着苏宏,等的潘顺福心里有点急躁了,害怕把事给办砸在自己手里了,手心的汗也不知不觉的多了起来。不知等了多久,苏宏终于出来了。潘顺福赶快上去跟苏宏攀谈,两人慢慢走到一处西处无人处,潘顺福嘴里说着感谢的话,手里把剃须刀的包裹递给苏宏,苏宏慢慢的打开牛皮纸包装,看出剃须刀。
"使不得!"苏宏摸着剃须刀首摇头,却对着玻璃窗试了试刀片。
第二天仓库里,潘顺福见到那批"等外品"——包装破损的优级紫铜,质检章红得像朱贵芬的断指血。装车时苏宏塞来张纸条:"下次到北门货场找老陈。"
千里运铜
返程的解放卡车在312国道颠簸。司机老张嚼着槟榔骂娘:"狗日的收费站,雁过拔毛!"潘顺福蜷在铜锭堆里数收费站收据,每一张都够买十斤五花肉。车过滁州时爆了胎,补胎的黑心店家要价顶好多铜料钱。
夜宿六安小旅馆,跳蚤在泛黄的床单上列队。潘顺福就着走廊灯看苏宏给的《经济参考》,中缝广告印着"金星彩电到货",模特耳环亮得像铜接头。他摸出硬成石头的锅盔啃,碎渣落进搪瓷缸,叮当声惊醒了同屋的河南贩子。
归乡
二十三天后,卡车碾过西安城墙的阴影。朱贵芬吊着残手在巷口张望,断指勾着潘岳的衣领。孩子胸前的铜牌在夕阳下一闪——"岳"字上那个多余的墨点,正对苏州厂质检章的位置。
卸货时发现少了三根铜锭,潘顺福蹲在车斗里抽完半包金丝猴。朱自豪背着手踱来:"山不辞土石..."话音被突降的夜雨打散。五里外的土门市场亮起霓虹,"跳楼价处理牛仔裤"的横幅在风里飘摇,像面投降的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