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太平

第024章 八桂新天(二)

加入书架
书名:
不一样的太平
作者:
爱打盹的咸鱼
本章字数:
6756
更新时间:
2025-07-08

南宁郊外,邕江之畔,“靖南机器局”拔地而起,取代桂平成为冯华工业核心。苏怀瑾带来的物资和人才如同及时雨。

巨大工棚内,苏家巨轮运来的英国重型蒸汽机(命名“大力神一号”)轰鸣震耳,驱动着关键设备。最瞩目的是一台大型镗床。

“佩雷拉神父!林工!进刀要稳!匀速!” 机器局总办林叔嘶声指挥。佩雷拉和华人工程师林工全神贯注操作。合金镗刀在蒸汽动力下高速旋转,切入粗壮钢质炮管毛坯内壁。刺耳切削声中,灼热铁屑如红溪涌出,冷却液浇灭腾起白烟。周围学徒匠人屏息凝神。

“报告!内径公差…合格!” 测量学徒激动大喊。工棚内爆发压抑欢呼!依靠“大力神”和镗床,靖南军终于能稳定生产合格线膛炮管!产量质量将飞跃。冯华亲临,凝视成型炮管,眼中炽热——这是对抗清军湘勇炮火的利器!

远处传来一声沉闷的爆炸,随即是失望的叹息。火药作坊主管一脸黑灰跑过来:“总办!又…又是个哑弹!引信没响!”林叔眉头紧锁。颗粒化黑火药的成功(燃烧更猛、残渣少)带来的喜悦,被“开花弹”(榴霰弹)引信这噩梦般的问题冲得七零八落。试验场上,哑弹、早炸(在炮膛里就炸了)、晚炸(落地不炸)层出不穷,宝贵的原料和工匠的心血化为乌有,更伴随着血淋淋的伤亡。

佩雷拉神父刚刚为一个在早炸中受伤的工匠做完祈祷,看着对方痛苦扭曲的脸和残缺的手指,他面色惨白,双手紧紧攥着胸前的十字架,身体微微颤抖。他踉跄着找到正在视察炼铁高炉的冯华。“冯…我的孩子…” 佩雷拉的声音充满了痛苦和挣扎,碧蓝的眼睛里满是迷茫,“这武器…太残忍了…它在空中碎裂,将死亡像雨点一样泼洒…这…这违背了上帝的仁爱,违背了生命的尊严…”

冯华沉默着,目光掠过佩雷拉痛苦的脸,投向远处校场上正在训练的士兵方阵。那些年轻的面孔上,有汗水,有坚毅,也有对未来的憧憬。“神父,” 冯华的声音低沉而沉重,带着一种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感,“我敬重您的信仰,如同敬重生命本身。但请您看看他们。” 他指向那些士兵,“他们中的许多人,刚刚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家里有年迈的父母,有等待丈夫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儿女。清妖的炮火,会因为上帝的仁爱而停止倾泻吗?天京的刀锋,会因为您我的仁慈而自动卷刃吗?”他转回头,首视佩雷拉的眼睛:“这‘开花弹’,是为了让我们的炮火更精准地摧毁敌人的堡垒和密集阵列!是为了让我们的士兵在发起冲锋时,能少流一些血!少牺牲一个我们的士兵,就意味着多保护一个完整的家庭,让一个孩子不会失去父亲,让一个妻子不会失去丈夫。这,难道不是对生命更深沉、更迫切的仁爱吗?” 冯华的眼中燃烧着一种近乎悲壮的火焰,“神父,我恳请您。帮助我们,让这武器更可靠,减少我们自己人的伤亡…也…尽量减少那些无谓的杀戮。” 沉重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佩雷拉神父久久地凝视着冯华,又望向那些士兵,最终,所有的挣扎化为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他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转过身,佝偻着背,一步一步地走回了那充满硝烟与血腥味的工坊,继续埋头于那该死的引信设计图之中。

“吱呀…吱呀…” 几台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在女工的操作下运转着,效率远超手工纺车,织出的“洋布”细密匀整。苏怀瑾拿起一匹布,眉头微蹙:“布是好布,但这成本…机器是苏家带来的,维护要靠佩雷拉神父带的洋匠,棉花试种还没成,原料也得外购…比土布贵太多了。”旁边一个老账房拨着算盘:“小姐,眼下这产量,摊到每匹布上的成本确实吓人。寻常百姓买不起啊。”

苏怀瑾转向劝业道的官员:“军需被服的订单先保证,用这个养着工场。同时,梧州设‘蚕桑改良所’引进良种技师的事,必须加快!另外,贴出告示,重金悬赏!谁能解决这机器某个部件的维修难题,或者找到替代的本地材料,赏银元五十!”

而在工矿司衙门,气氛更加凝重。司吏指着地图,一脸愁苦:“大人,探矿队回报,本地的褐铁矿含铁量太低,杂质又多!‘靖南高炉’再好,也难炼出好铁!焦炭更是个大窟窿,贵州路途遥远,运来的焦炭价高不说,质量时好时坏,炉子一不顺,整炉铁水就废了!”

冯华的声音仿佛还在他们耳边回响:“不惜代价!探矿!挖人!找煤找铁!没有自己的‘母鸡’,下再多蛋也是空中楼阁!”

南宁码头经修复扩建初具规模。悬挂“义兴”貔貅旗和苏家商号船只进出频繁。新建“靖南通商局”衙门是苏怀瑾另一主战场。

冯华授意、左宗棠参与下,苏怀瑾代表都督府与苏家及数家南洋、印度洋商行签订首批通商章程。核心:

* 低关税:急需物资(机器、金属、硝磺、书籍、良种、洋匠)极低关税甚至免税。民生必需品(粮食、布匹)大幅降税。

* 特许经营权: 对投资广西矿业、铁路(规划)、航运、新兴工业(纺织、制糖、五金)的外来资本(主要华商及苏家关系密切洋行),给予年限特许经营权及税收优惠。

* 市场准入:承诺保护合法商人财产经营安全,逐步开放市场。但盐、铁、军火等战略物资由都督府专营或严控。

* 最惠国待遇(雏形):给予签约方不低于其他伙伴待遇。

这些条款于西方商人如“福音”,于冯华则是以暂时“让利”换取技术、设备和时间,打破清廷封锁的生死线。苏怀瑾以精明商业头脑和流利英语(幼居澳门),为都督府争取了尽可能多利益。

苏家商船带来首批“火种计划”种子——二十多名年轻南洋华商子弟及数名通晓采矿、机械、农学的华人技术员。安置于格致学堂“速成班”,由佩雷拉、左宗棠等授课,学习方言、新政要义及急需技术,预备派往工矿、劝业道关键岗位。

劝业道在左江流域推广苏家带来的巴西橡胶树苗,引发农民强烈抵触。老农忧心忡忡:“祖宗种稻种桑,‘鬼胶’流白浆占好地,能当饭吃?都督府莫不是被红毛鬼骗了?”苏怀瑾亲自下乡,耐心解释橡胶在工业(密封、轮胎前景)、医用(胶管、手套)价值,承诺试验田政府补贴,不影响口粮田,橡胶产出后高价收购。并请通晓农事老人协助选地,才平息风波。此事让她深感在传统农业社会推广新事物之艰。

漓江夜,波光粼粼。冯华处理完公文,难得在亲卫护卫下信步江边。不远处,机器局灯火通明,蒸汽机轰鸣隐隐传来。

“冯都督好雅兴。”清越声传来。苏怀瑾披素色斗篷走近,赵坤在不远处护卫。

“苏小姐不也一样?机器局的灯火,怕比星月更吸引你。”冯华微笑示意亲卫稍退。两人并肩临江。

“是啊,”苏怀瑾望向工棚方向,眼中映着灯火,“听‘大力神’吼声,看镗刀火花,仿佛见未来。只是…路长且难。”她轻叹说起橡胶风波、纺织工场成本困境、炼铁焦炭匮乏。

冯华静听,目光投向夜空:“再难,也强过在清廷天京夹缝中坐以待毙。苏小姐,见农会代表在咨议局磕绊却据理力争为乡亲减税;见工坊学徒熬红眼只为镗刀多进一丝;见医护营女兵不顾血污为伤兵包扎…便觉此路值得。这星火,终会燎原。”

苏怀瑾侧首,看冯华夜色中棱角分明的侧脸,那坚定与疲惫交织的眼。心中微动,轻声道:“都督心怀万民,志存高远。怀瑾一介商女,能做的,便是以铜臭为星火添柴。只是…”她顿了顿,略带调侃,“都督莫只盯着钢铁大炮,忘了等‘鬼胶’树换钱的农户,和我工场里等米下锅的女工啊。”

冯华失笑:“苏小姐提醒的是。民以食为天,以衣为暖。工商实乃强国富民之本,冯某岂敢轻忽?劝业道己在筹划梧州设‘蚕桑改良所’,引江浙良种技师。纺织工场成本…或可先产军需被服,以养民用?”

两人就着江风,低声讨论工商策略,从蚕桑制糖到矿产运输、市场开拓。苏怀瑾的商业智慧与冯华的宏观视野碰撞互补。夜渐深。

“对了,”苏怀瑾似想起,从袖中取出油布包裹的巴掌大物件递过,“临行家父嘱转交都督。一点心意。”

冯华打开,是一个精巧黄铜蒸汽明轮船模型,船身烟囱明轮惟妙惟肖,船首隐约有貔貅纹饰。底部刻娟秀小字:“长风破浪会有时”。冯华一震,抬眼看苏怀瑾。月光下,她避开目光轻声道:“家父言…愿都督如这火轮,劈波斩浪,一往无前。时辰不早,怀瑾告退。”微微一礼,带赵坤融入夜色。

冯华握着尚带余温的铜船模型,望向机器局不灭灯火,耳边似又响起雄浑汽笛。前路漫漫,强敌环伺(韦昌辉、蒙得恩、天京、清廷)。但手中微缩火轮与心中燃烧的赤壤之火,令他眼中光芒愈坚。低声自语,似对远去的倩影,亦似对这漓江夜色宣告:

“长风破浪…首挂云帆济沧海!” 工业轰鸣、新政萌芽、军队淬炼、商业探索,悄然滋长的情愫,交织成赤壤新章复杂而充满希望的序曲。铁犁己破土,更深广的耕耘,才刚刚开始。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